Xiamen KingNoahva Scientific Instrument Co., Ltd
初探激光首篇简要介绍了激光器的发展历史,激光器分类,激光特性及激光应用,那么激光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?今天,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激光原理方面的小知识,了解激光是如何形成的。
一:光吸收和发射理论
在了解激光形成之前,我们首先要了解爱因斯坦光的吸收和发射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:
图一:波尔原子模型
跃迁:原子从某一能级吸收或者释放能量,变成另一能级。
物质在光频辐射场的作用下可发生光的自发辐射,受激吸收,受激辐射。
1.1 自发辐射
粒子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,也会由激发态的高能级E2自发地向低能级E1跃迁,同时发出一个光子的能量。
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,h=6.626*10-34J.s,v为频率,自发辐射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与辐射场无关。
图二:自发辐射
1.2 受激吸收
粒子吸收外来光子能量hv,并从低能级E1跃迁到高能级E2,且E2-E1=hv,这个过程称为受激吸收。
图三:受激吸收
1.3 受激辐射
粒子中处于高能量级E2的电子,在外来光子(其频率恰好满足hv=E2-E1)的诱发下向低能级E1跃迁,并发出与外来光子一样特征的光子,这叫受激辐射。
由受激辐射得到的放大了的光是相干光,称为激光。
图四:受激辐射
图五:受激辐射光放大示意图
二:激光产生三要素
了解完爱因斯坦光的吸收和发射理论的基本概念,那么我们接下来来了解一下激光的基本构成和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:(三要素):
1、实现粒子反转—工作物质
2、使原子被激发—激励能源
3、要实现光放大—光学谐振腔
所以激光形成的基本构成就是如下三个部分:
谐振腔,增益介质(激光工作介质),激励能源
那么我们具体介绍一下三个基本构成部分吧:
2.1 增益介质(激光工作介质)
激光的产生必须选择合适的工作介质,可以是气体、液体、固体或半导体。气体介质如:氦氖混合气、铜蒸气、氩气、氪气、二氧化碳、氮气;液体介质主要是有机化合物液体(染料);固体介质如:红宝石、掺钕离子的钇铝石榴石(Nd:YAG)、掺钕离子玻璃、掺钛离子的蓝宝石;半导体介质:砷化镓(GaAs)、硫化镉(CdS)、磷化铟(InP)、硫化锌(ZnS)。在这种介质中可以实现粒子数反转,以制造获得激光的必要条件。亚稳态能级的存在,对实现粒子数反转是非常有利的。现有工作介质近千种,可产生的激光波长包括从真空紫外到远红外,非常广泛。
2.2 激励能源
为了使工作介质中出现粒子数反转,必须用一定的方法去激励原子体系,使处于上能级的粒子数增加。一般可以用气体放电的办法来利用具有动能的电子去激发介质原子,称为电激励;也可用脉冲光源来照射工作介质,称为光激励;还有热激励、化学激励等。各种激励方式被形象化地称为泵浦或抽运。为了不断得到激光输出,必须不断地“泵浦”以维持处于上能级的粒子数比下能级多。
2.3 谐振腔
有了合适的工作物质和激励源后,可实现粒子数反转,但这样产生的受激辐射强度很弱,无法实际应用。于是人们就想到了用光学谐振腔进行放大。所谓光学谐振腔,实际是在激光器两端,面对面装上两块反射率很高的镜。一块几乎全反射,一块光大部分反射、少量透射出去,以使激光可透过这块镜子而射出。被反射回到工作介质的光,继续诱发新的受激辐射,光被放大。因此,光在谐振腔中来回振荡,造成连锁反应,雪崩似的获得放大,产生强烈的激光,从部分反射镜子一端输出。
图六:激光的形成(光束在谐振腔内来回振荡,在增益介质中的传播使得光得以放大,并输出激光。)
光在粒子数反转的工作中往返传播,使谐振腔内的光子数不断增加,从而获得很强的光,这种现象叫光振荡。
加强光须满足驻波条件 L=kλ/2
图七:光学谐振腔示意图
三:激光原理
粒子数正常分布和粒子集居数反转分布:
N1>N2表明,处于低能量的电子数大于高能级的电子数,这种分布叫做粒子数的正常分布,N2>N1,叫做粒子集居数反转,简称粒子数反转或集居数反转。
图八:粒子数正常分布与反转分布
从外界输入能量(如光照,放电等),把低能级上的原子激发到高能量级上去,这个过程叫做激励(也叫泵浦-pump)
图九:红宝石铬离子能级示意图
四:红宝石激光器
1960年5月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航空公司实验室研究员梅曼,设计和构建了一台小型的激光发生器,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。激光用红宝石晶体的基质是Al2O3,晶体内掺有约0.05%(重量比)的Cr2O3。
图十: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结构图
如果小编上面介绍的不是很清楚,可以点击观看 Engineerguy系列激光的原理视频哦(带中文字幕),我们下期再见!
----------